它通常被称为“飞越云峰的诗”。这和关于绘画的诗是一样的。它是一种诗歌和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。然而,体朝诗的历史并不长,因为摄影技术诞生于1839年,并于1846年传入中国。几十年来,摄影技术一直在人们中普及。
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带照片的诗歌中,毛泽东的《七大奇观。庐山不朽洞李进同志照片》堪称经典。可以说,它在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境界上远远超过了前人,更是后人所无法比拟的。
写诗写照是诗画艺术的拓展和延伸。在中国,画诗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。顾恺之的《洛神赋画卷》可以说是诗与画的开篇之作。
最早的一张照片是清代的艾新觉罗,照片拍摄于1844年。当时,齐英是广东和广西的省长。在中法黄埔条约谈判期间,法国驻埃及使团官员余乐为齐英开枪。
中国第一个在这张照片上写诗的人是清朝的君君王一环。这张照片拍摄于1863年。这张照片是王怡欢和两名持刀持枪卫兵的合影。易欢为这张照片写了一首诗。没有头衔。它应该是七条法则。在这首诗之后,有几个词是“春王子自己的头衔”。这首诗是这样写的:云朵凌乱地飞过云峰:
波面上的夕阳照在碎金上,燃烧的光芒消失了,感觉到寒冷的侵袭。莫言赶往三军,但他必须自由自在。
青草和马嘶嘶作响,脱下缰绳,清溪的生活开始了。在风中,云被布覆盖着。他们想尽早减少石油和降雨。
易臣是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,光绪皇帝的父亲。这首诗写于1863年。当时,陈毅是军机部的实际控制员。这首诗描述了晚上锻炼后,易晨在晚照中面对河流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意。
鲁迅先生1903年写的一首诗,1931年题为“自题名肖像”,附在他的照片后面,并送给他的朋友徐守尚。这首诗的内容是云朵飞过云峰:灵台没有逃脱神箭的计划,风雨使古老的花园黯然失色。如果你没有注意到冷星,我推荐用我的血做轩辕。鲁迅写这首诗时,他正在日本学习。面对祖国破碎的山川,鲁迅表达了一种无人能理解的沮丧。他决心以生命报效祖国,唤起危难民族的觉醒。
1961年9月9日,毛泽东的诗《七大奇观。庐山不朽洞照片》写于李进同志。这首诗的内容是:
暮色中望着松树,飞云依旧平静。生于仙洞,险峰风光无限。体朝诗与一般意义上的诗歌既有共性,也有特殊性。共性是形象思维和通过事物表达抱负的产物。其特殊性在于,该图像的获取排除了主观选择,必须根据照片提供的图片进行。因此,作者的想法很容易受到限制。如果他做不好,就很容易把这首诗写成评论。
苏轼题写在慧荣僧人画作《春江观》上的诗很有代表性。这是一种典型的看图写诗的方式。“竹林外有三两朵花,春江是一条温暖的鸭子先知。地上到处都是藜芦蒿,芦苇芽很短,这是河豚想要爬上去的时候。”。诗中所选的对象和形象都在画中。最后一句话“这是河豚鱼想要上岸的时候”,虽然它不受画面想象的影响,但它最终与画面中的水联系在一起。
虽然毛泽东的诗只有四句短句,但它将照片中的风景运用到了极致。仔细看看这张照片。顶部是松树,云层占据了很大的空间,然后是陡峭的山脉。你仍然能感觉到的是暮色。至于仙洞,我们在照片上看不到。在这里,因为摄影师站在神仙洞前,看着西北部锦绣峰拍摄的风景,所以这张照片被命名为庐山神仙洞。事实上,这幅画是不朽洞穴的延伸。虽然这幅画上没有不朽的洞穴,但它是由诗名的文本提供的。
毛泽东赋予画面以丰富的情感,既尊重画面,又不拘泥于画面,表现出更高的意境:暮色中,松树显得更加苍劲。尽管乌云滚滚,松树依然平静。自然形成的仙人洞风景无限,就在险峰之上。
这是对诗歌的直接解读,但它蕴含着更深刻的思想内涵。要理解这首诗,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。1961年,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。由于自然灾害,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。此时,毛泽东的思想压力可想而知。
虽然压力很大,但毛泽东并不害怕。他以革命者的勇气和勇气平静地面对这一切。他之所以为这张照片写诗,是因为照片提供的图片与他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相似。现在是黄昏,可以理解为乌云笼罩着城市的严峻形势。劲松是毛泽东人格化的象征。虽然云朵飞过,但松树依然挺拔,神情平静。它反映了毛泽东对困难的蔑视和无比坚定的自信。
“生仙洞,险峰无限”,这是整首诗的精彩句子。它的光辉在于,通过对画面正面的具体描述,作者的思想跳出了画面,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即使在险峰上,也能看到无限美丽的风景。这是诗人独特的发现、归纳和总结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
毛泽东用简洁诗意的语言告诉世界,困难并不可怕。虽然形势对我们很不利,但辩证地讲,坏事可以变成好事,因为压力可以变成力量,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。他有一句非常鼓舞人心的名言:“封锁,封锁了十年或八年,中国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。中国人不怕死。他们还怕困难吗?”这首诗典型地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。